饹馇,是一種用豆面做的薄餅,切成塊后可以熬菜,炒菜或炸著吃,很久以前由遵化馬蘭峪人始創(chuàng)。清代在此建東陵后,守陵人將這一特產(chǎn)送進皇宮,引出了“慈禧賜名”的趣味傳說。
據(jù)說,慈禧太后吃飯有個習慣——上桌的菜,最多只夾兩次就要撤下。又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溜饹馇,她一看沒有吃過,便詢問菜名。太監(jiān)趕忙回答:“還沒起名字,請老佛爺賜名。”慈禧邊聽邊吃,兩口過后,太監(jiān)剛要撤下,誰知慈禧沒吃夠,說了句“擱著吧”。太監(jiān)誤以為這是太后賜的菜名,遂說:“老佛爺賜此菜名為‘饹馇’”。從此,饹馇的叫法便在民間流傳開來。
其實,饹馇原本是當?shù)匕傩沾旨Z細作的產(chǎn)物。遵化盛產(chǎn)綠豆,人們便將其磨成豆瓣,經(jīng)過泡水、去皮、打漿、去渣等步驟,做成漿狀的面糊,在上鍋攤成圓形面皮,一張清香誘人、韌性十足的饹馇便做成了。
現(xiàn)在,饹馇已經(jīng)成為深受唐山人喜愛的美味:醋溜饹馇、焦溜饹馇、玻璃鉻渣、炒饹馇、燴饹馇、炸饹馇,以饹馇為原料的菜品多達二十余種,擺在餐桌上,形狀各異,色美味香,深得各地食客贊譽。
特約顧問/孔潤常
責編/張澤瑜